动物和植物的区别
1. 形态结构特点的不同。
植物方面,很简单的植物只有一个细胞(如小球藻及衣藻),随着演化的进程,由单细胞到多细胞,从多细胞的丝状体到叶状体,很后达到具有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实和种子的绿色开花植物;从结构层次上,植物体是细胞、组织、器官、植物体四个层次。根据植物体的形态和结构的不同,通常把植物类群划分为藻类植物、苔藓植物、蕨类植物、裸子植物、和被子植物。动物方面,很简单的动物也是由一个细胞构成(如草履虫和变形虫),随着演化的进程,由单细胞的原生动物,到多细胞的腔肠动物,再到动物身体的分节、分部,进而身体分为头、颈、躯干、四肢、尾等的高等动物,在结构层次上,动物体由细胞、组织、器官、系统和动物体五个层次,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,可以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,无脊椎动物通常分为原生动物、腔肠动物、扁形动物、线形动物、环节动物、软体动物、节肢动物、棘皮动物,脊椎动物通常分为鱼纲、两栖纲、爬行纲、鸟纲、和哺乳纲。
2. 生殖方式的不同。
植物体的生殖方式有营养繁殖、孢子生殖和种子繁殖;动物体的生殖方式有分裂生殖、卵生、卵胎生和胎生哺乳等
3. 细胞结构的构成不同。
植物细胞的结构中有细胞壁,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,大多数的植物细胞有液泡,而动物细胞大多没有;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,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,能进行光合作用;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,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,中心体与动物细胞的细胞有丝分裂有关,只有较低等的植物体内才有中心体。
4. 新陈代谢的类型不同
植物体的细胞内有叶绿体,能利用光能,进行光合作用,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水、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,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,并且释放出氧气,储存能量,这种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型;光合作用是生物界很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,它在整个生物界以至整个自然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.动物体内一般没有叶绿体,不能进行光合作用,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来制造有机物,只能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及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,并储存了能量,这种新陈代谢的类型属于异养型。
5. 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上的地位不同.
在生态系统中,植物是生产者,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,人们把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比做庞大的“绿色工厂”.人类和动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;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,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.在生态系统中,如果没有植物的的光合作用,其中的生物将无法生活.
6.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养化碳平衡的作用不同.
植物进行光合作用,吸收二氧化碳,放出氧气;使得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稳定,因此,绿色植物可以成为“自动的空气净化器”.动物体则相反,吸入氧气,呼出二氧化碳.
7.排出废物的方式不同.
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,例如.出汗、呼出气体和排尿可以将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,称为排泄,另外动物体还可以通过胞肛、肛门等将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,称为排遗;植物体也产生废物,枯枝和落叶能带走体内的一部分废物.
8.应激性的灵敏度不同.
动物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比较灵敏的,单细胞动物通过细胞本身或者细胞内专门的结构来完成,如草履虫和眼虫,腔肠动物是通过神经网来完成的,神经网是很原始的神经系统,大多数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,神经系统有梯状神经系统,链状神经系统等,高等的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,又由三部分来组成,即中枢神经系统、周围神经系统和感受器官.可见动物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,是由十分完善的结构来完成的.因此动物体的应激性十分的灵敏,能感知冷热痛,能品尝酸甜苦辣各种味道,在动作上则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,游动、逃避、攀爬、跳跃、奔跑、飞翔等;植物体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迟缓,像含羞草那样的是少数,而且反应的机理和动物的不同,并且发生反应的机理也较复杂,不像动物那样,由专门的结构来完成,有些正处于探讨研究中.
--------- 以上引用
很后再说一点 根本区别就是细胞有无细胞壁(尤其是区分单细胞动物或是植物)。
其它区别只是不同物种的特征的区别,不具有普遍性。
1.植物细胞有细胞壁,动物细胞没有
2.植物细胞有叶绿体,能进行光合作用,而动物则没有
3.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含有液泡,而动物细胞没有
4.植物不能迅速移动,而动物可以
5.植物是自养生物,少数异养,动物全部是异养生物
6.植物没有血液,动物有
7.植物从小到大,各种器官一直在发生不同的增减变化,例如在幼小时期只有根、茎、叶,成年之后长出了花朵,花朵凋谢后再结出果实种子。而大多数动物(低等动物除外)不论老幼,五官四肢等各种器官不增不减,仅仅是体积大小的不同。
8.植物细胞分裂靠纺锤体,而动物细胞分裂靠中心体
9.植物中含量很高的有机物一般是糖类,如淀粉,纤维素等,动物细胞是蛋白质
10.植物细胞含有质体,动物细胞没有。
这道题目很好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角度去分析,像有无血液这种,实际上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就没有。
上面都是我从网上找的,看着很全面,希望对你有用!!
如果进化论是真的,动物和植物在进化中是怎么分化开的?
嘛,动植物分化应该要追溯到前寒武纪的后生生物了,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分化的,至于具体的进化细节。遗留下来的化石所能提供的信息还很不完整,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。
至于眼睛,这也是一个渐近的过程,很早出现的应该是含有色素的感光细胞然后逐渐演化而来,脊椎动物的眼睛应当来自于文昌鱼,都是视神经穿过了视网膜,所以有盲点的存在,而章鱼的眼结构正好相反,没有盲点。至于昆虫的复眼,也是单独进化的结果。据研究,生物的眼睛在进化史上有多次重复进化,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眼睛。
以下是引用
”很久以前人们就根据光学结构的不同,发现不同生物生物的眼睛总共可以分为9类。在所有类型的眼睛中,有些种类的眼在进化上是同源的,有些种类的眼则是平行进化来的。不同种类的眼睛在进化程度高低上很多也存在差异,从仅能感光一直到可以清晰的成像。而有些平行进化的眼反而殊途同归,例如软体动物章鱼和高等脊椎动物同样进化出了可以清晰成像的“透镜眼”,甚至在结构上还略胜一筹。眼睛在动物界至少独立进化了40次,很多可能达到65次。从眼点进化出鱼眼,只需要35万代。以一代为一年计算,也就是说,只需要35万年,这在地质年代上只是一瞬间。现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:有一种调节基因(叫做Pax6,也影响着脑部)似乎在控制着进化树上多数分支的眼睛发育。
以下为眼睛类型的资料,有些名称不准确。
简单眼类型
1.眼斑:
有明暗感,在真核单细胞生物中,由感光色素集合组成。
代表举例:眼虫,衣藻等原生动物
2.单细胞光感受器:
存在于许多无脊椎动物中,如蚯蚓。
典型举例:蚯蚓
3.色素杯状眼点(pigment cup ocelli):
由单一细胞或是多个感觉细胞组成,色素细胞阻挡特定来路的光线,在文昌鱼或是涡虫可见。
典型举例:文昌鱼、涡虫
4.窝眼:
也作盆眼,感觉细胞在感觉上皮的下陷区域聚集,在水母软体动物中可见。在水母中,其感光器官被称为感觉棍,有重力感。
典型举例:水母
5.暗箱眼:
感觉上皮深陷,光透过一个小孔进入.成像和方向感比窝眼有所改善,形成暗的倒像,在鹦鹉螺可见。
典型举例:鹦鹉螺
6.泡眼:
成像更佳,其分泌物有透镜作用,某些蜗牛可见。
典型举例:蜗牛
7.透镜眼:
很先进的眼类型 ,在脊椎动物和某些高级的蜗牛,贝壳动物和头足动物如乌贼。
典型举例:人、章鱼等“
(soso上不同种类眼睛的介绍)
1.眼点
很简单的感光器官是单细胞原生动物眼虫的眼点,使眼虫可以定向地作趋光运动。涡鞭毛虫眼点的结构更为完善,借助这种眼点对光的感受可以捕食。
2.水母的眼
多细胞动物的感光器官逐渐复杂多样,如水母的视网膜只是一种由色素构成的板状结构,这种结构可给动物提供光线强弱和方向的信息。
随着动物的进化,出现了杯状或是囊状光感受器并具有晶状体,可使光线聚焦。
3.纽扣状或凸出的眼
环节动物、软体动物以及节肢动物常有纽扣状的眼或是凸出的视网膜。这类光感受器由许多叫做个眼的结构排列在体表隆起之上构成,仍位于小囊之内。小眼中的光感受细胞为色素所包围,光线只能由一个方向进入小眼,故而能感受光的方向。
眼睛的种类是按照屈光系统分的,而不是感光细胞的种类,以下为9种,10种的说法可能是包括了复眼(PS:不同资料上对于不同种类眼睛的叫法不同,不知道哪种比较规范)
动植物的分化动物和植物差别很大,植物是固定生长,而动物是可四处活动的;植物可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,制造养料,而动物不能制造养料,只能耗费养料;两者从细胞上分,植物细胞有壁,动物细胞没有壁;动物出现要比植物晚,因为动物是吃植物的,同时它呼出二氧化碳,吸入氧气,而没有植物,地球上就没有氧气,没有食物,动物也就不会出现。但植物又是怎样出现的呢?这要从32亿年前谈起。
地球上很早出现的原核生物--单细胞的细菌以周围环境的有机质为养料,是异养生物。但原始海洋中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有机质有限,当消费与生产达到平衡时,异养生物缺乏养料,就很难发展下去。于是由于高度的变异潜能,原核生物演化出具有叶绿素的蓝藻,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,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的养料,生物学把它称为自养生物。自养的蓝藻所合成的有机质,除供本身营养外,还能供应异养细菌;异养的细菌除从蓝藻取得食物供应外,还把有机质分解为无机物,为蓝藻提供原料。因此在生态学中称蓝藻为合成者,细菌为分解者。自养蓝藻的出现使早期生物界具备了自养和异养、合成和分解两个环节,形成了个菌藻生态体系,也叫两极生态体系,解决了营养问题,突破环境限制,在原始海洋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。两极生态体系形成之后,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,在17亿年前,随着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,生物界开始了动、植物的分化。动物的出现形成了一个三极生态体系,所谓“三极”指的是:
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,自养并供给其他生物,称为自然界的生产者。
细菌和真菌以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质为养料,同时通过其生活活动分解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氮、硫、磷等元素,为绿色植物生产养料提供原料,称为自然界的分解者。
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,是自然界的消耗者。
由此可见,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,是动、植物分经的开始。在这个时期,动、植物门类中所产生的都是一些很低等、很原始的生物,它们之间尽管大体能区分开,但彼此多少都有一些对方的特征。强甲藻,虽已有细胞壁(这是植物的特征),但却仍有自主的运动器官??二根鞭毛,一条纵鞭毛、一条横鞭毛,可任意选择运动方向,被称为运动性的.单细胞植物;眼虫,虽无细胞壁,能够自由活动,是一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,可它细胞质内却含有叶绿素,在阳光下和植物一样可进行光合作用,自己制造食物。它们都不太符合动、植物的定义。其实,定义是根据大部分动、植物的特征制定出的,生物等级越高,其特征越明显;而低等原始生物,本身就结构简单、功能不全,为了生存,其方式自然是五花八门的,医生们不可能在定义中把所有的动、植物特征全部罗列出来。任何定义都是对某一范畴中的事物高度的概括,极少数范畴中的事物违反了定义规定也并不奇怪,只要它总体上符合定义就行了。
俗话说: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今后动物、植物会不会又合成一体呢?从辩证法的观点上看是会的。目前在生物进化的道路上也出现了某些萌芽:过去的动物,或是吃植物,或是吃动物,界线分明,而第四纪后出现了一类杂食动物,它们既吃植物又吃动物,如大熊猫(竹源不足时也吃动物)、野猪、熊、狗等。尤其是熊,在冬季冬眠中有时醒来,饿劲儿一上来就舔自己的前掌“画饼充饥”,把一双过冬时肥厚的前掌舔得鲜血淋淋。熊掌,尤其是前掌为何值钱,原因就在于此。植物中有一种花叫猪兜茏,花室很深,像个小瓶子,内壁上长有倒毛,开花时散发的香气把小虫子吸引过来,虫子嗅着香味爬进“瓶”底就再也爬不出来了,不久就被花“吃”掉。如果自然环境稳定,人为不加干涉的话,过上几百万年,从这种植物或动物中分化出新的种类来也是有可能的。
现在有的科学家正在研究“植物人”,这不是医院里所指的那种大脑已经死亡、身体瘫痪,仅心脏跳动且能呼吸的病人,而是研究如何让人类从异养性(由外界供给养料)变成植物那样,利用光合作用自己产生养料,自给自足。他们认为,地球上的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,到那时人的生活方式就要改变,与其等到那时才被迫改变,不如现在就研究如何改变。他们能成功吗?拭目以待吧。很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没有实现,而在某些方面却取得了进展,即所谓: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”